如题。好的方面就不说了吧。
(1)部分放射线路不进城
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27北端接入的是27而非1号线。
按理说,一条放射线路应该直接入城。如果没法直接入城,也应该接入城市的副中心(各种意义上的,包括就业、消费等等)。据我所知,成都(龙泉山以西)的(副)中心应该是有三个:中心城、天府那一大片、东部新城。前两个都可以用1到达,第三个可以由32到达。27沿线地区的能级显然不如上述地区。
19同理。温江段应该接入17或13。17去双流西的部分绕行严重,建议砍掉。
28同理。可惜中心城没线位了,不过按照上述原则28西和29贯通会和28中贯通更好。
20、29也有类似问题,不过考虑到天府商务区、新城的用地规划,可以当作天府本身的放射线处理。
没看懂22的规划。覆盖面较低,途径多处无人区。
8和11相对问题较小,毕竟距离中心城较近,且和放射线换乘良好。
(2)放射线有部分区域没有联系
近郊长距离平行的放射线若沿线用地规划不当,很容易出现客流不均衡的情况。弥补的策略是以合理的间隔造切向线,或者让放射线拧麻花。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成都2、11、20和5、27这两组,但是向西走的4、13、17、29和向西北走的12、6、成灌线就做的不好。这方面我同样不太喜欢的上海线网倒是做的不错,不拧麻花的地方都有切向线。
(3)切向线布局随意、混乱。
切向线的作用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。
- 串联放射线使得客流更为均衡;
- 覆盖放射线没有覆盖到的地方;
- 连接副中心,使得前往副中心的人流直接乘坐切向线而不是进入市中心换乘,减轻中心城线网压力。
因此,切向线不应该有交而不换,也不应该布置在开发用地的边界上,甚至是无人区。切线同样应该密集设站——除非两头节点之间快速联系需要较大,在这种情况下,也应该同步布置大运量快线和低运量普线。同时,切向线最好不要太短,或者有莫名其妙的断头。
在成都的线网中躺枪的太多,懒得吐槽了。其实把9直接砍掉,把原来的9和27、28、29、32、33重组应该会更合理。
(4)不合理的普-快线关系
这一点和(2)相辅相成。
太长的普线应该设置快慢车,或者和快线拧麻花来提高乘客旅速。而在成都的线网中,一方面有超长末梢(如6和12,4和28,5、16和6,4的),另一方面又有140快线诡异的设站密度(点名批评16和17两条线,没有起到快速分流的作用)。同时,适应近郊运输的100-120kph级别的快线同样较少。
其他一些小问题,比如和用地规划契合度不够,编组选择不合理,和国铁重复建设,市域线支线太少等等问题就不说了,毕竟全国到处都有,且其中有些成都做的还行。
最后,希望成都轨道交通越修越好!